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杨金砖:从工科到文学 跨学科的持守与开拓
来自:站点 时间:2016-12-16 浏览:字体大小:

杨金砖在西安城墙P1010456

34年前,他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通过高考怀揣梦想来到西山脚下的零陵师范专科学校;31年前,他留校从事科技开发工作,研发成果曾大量投入生产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22年前,他一心钻研计算机技术,编写的《汉字计算机实用教程》成为全国通用教材17年前,他被调入学报编辑部,开启文字创作生涯,很快便活跃于潇湘文坛,散文、杂文、札记、诗歌、评论……各种体裁无所不及。如今,他被调任科技处,继续坚守在湘科院的科研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就是best365官网科技处处长——杨金砖。

从山村苦娃逆袭为大学生,从化学专业跨界计算机领域,从计算机领域转向文学世界,继而从事科研管理工作,这既是杨金砖经历丰富的人生轨迹,也是一部他与科院相伴相守的感情史。科院哺育他成长成才,引领他挑战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他也不离不弃地坚守在西山热土之上,年复一年,青春岁月消失在读书奋进的角落,韶光年华流逝于探索求知的路上。

求学湘科院 激情岁月书生意气

在参加高考之前,年少的杨金砖生活在东安县一个离村庄有二三里的破庵里,破庵的四周除了参天的古树和那逐年俱增的坟堆之外,便是清晨的鸟语,日暮的鸦啼和那深夜祖母独自躬身纺纱时机器发出的吱呀响声。大约从10岁开始,他便学会了放牧与打柴。山水的沐浴,生活的磨炼,使他从小养成了坚韧顽强的个性。在物资匮乏,大学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五的八十年代,他从县重点中学脱颖而出,考入零陵师范专科学校。当年学校招生357人,并仅开设了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5个专业。据杨金砖介绍,当时学校的的图书资源少,但杂志期刊、四大名著、外国小说基本具备,还是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大家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厚。他在大学学习化学专业,那时还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学生便用刻蜡纸的方式油印老师的教材,在实验室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闲时便三五成群漫步,互相讨论兴趣爱好,间或谈论志向追寻。大自然中有“如鸟雏长大,衔食哺其母”,而杨金砖也立志以优异的成绩、扎实的工作回报母校的栽培之恩。

坚守湘科院 三十余年不离不弃

1984年,杨金砖大学毕业毅然选择留校。他参与了永州第一个科技服务站的化学新产品的研发工作,随周正仁教授研制出“乌发洗发香波”、“舜王牌冷烫精”等产品,并完成了“巯基乙酸异辛脂的合成”这一课题。这些研究成果都曾投入大量生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学校工作需要,杨金砖从事化学研究事业十余年后,转而向计算机领域发展。在相对陌生的计算机领域,他勤学苦问,潜心钻研,皇天不负有心人,杨金砖在计算机领域逐渐崭露头角,他编写的《汉字计算机实用教程》更是成为全国通用教材。

1988年,杨金砖被调至学报编辑部工作,一直从事理工科研究的他将重心逐渐转移至文学领域,这对高考语文成绩倒数第二的他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杨金砖深知,要想办好学报,必须加强自身文学素养。他开始大量阅读古体诗歌、唐诗宋词和国内外小说。他参与编辑的《零陵学院学报》(2006年改名为《best365网页版登录官方网站学报》)是高校学报综合性期刊,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地方特色,在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也被外界誉为“西山怪才”。2001年杨金砖升任学报主编,他开创学报编写新思路,采用月刊形式发刊,一年十二期,增加了学报篇幅。现任学报主编张京华教授感慨,学报如今能取得一番成绩,与当初杨教授对学报的定位和形式上的创新不无联系,现在的学报沿着杨教授铺设的路走,在内容上较之以前愈加丰富。

2004年杨金砖调任图书馆馆长,期间,他参与校释《康熙九年永州府志》,校释工程浩大,杨金砖始终坚守在校释一线,乐在其中。之后,他与同事校释的《洪武十六年永州府志》是湖南省现存最早方志之一,此书一经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后,杨金砖与同事又校释了《祁阳县志》。一位图书馆同事这样说,杨金砖连续整理校释三套对永州影响力极大的地方志,堪称永州文化研究与传承的执牛耳者。

奉献湘科院 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杨金砖笔耕不辍,闲暇时分,偶尔以涂抹文字为乐,林林总总,先后刊发文学类、编辑类论文100多篇,诗词400多首,散文、杂文、札记100余篇。曾出版过《寂寥的籁响》、《孤独的守望》、《潇湘文学散论》、《永山永水》等影响潇湘文坛的著作。

杨金砖不仅是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2002年7月27日,当他得到东安农村的一个求助信息,反映“浙江某黑厂追杀两名湖南童工”时,他独自乘车千里去浙江嘉兴某黑厂进行了解,在与黑厂老板经过长达数小时的谈判之后,终于设法将两名永州童工从黑厂中解救出来,并送回到家乡东安。2008年冰灾,道路结冰,自来水管全部堵死,行动不便的离退休老师缺乏基本生活用水供应,杨金砖亲自前往图书馆顶楼大水池打水,又热情将水送往老人家的住处。

西山脚下,30余年的坚守与奉献,杨金砖在他从事的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倾注了真挚的感情,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对于晚辈,他总是不吝赐教,经常能看到他在办公室里为逐字逐句帮助晚辈修改论文。如今作为科技处处长,他继续为科研工作做着贡献。杨金砖说,解决民生问题、服务地方经济是科研工作的重点,不能空对空,一味走高大上的路线,我们的科研要接地气,切实为永州当地政府、企业、农村服务,提供正能量的东西。

杨金砖曾经在日记中写到:“一个人如一团胶泥,在他成型之前是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可以用来制碗,也可以用来制碟。但是,一经大火烧烤,它的形状便固定下来了,从此,不再有可塑的成份存在。”他从来不肯入火成型,他总是不满足于原有的形状,保存其可塑的一面,潜在的一面,创新的一面。所以他能够在多个领域游刃有余,在每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并卓有成就。

30多年前学校培养并接纳了我,我在这里求学三年,工作31年,对学校谈不上奉献,只有感激。”杨金砖始终保持谦卑踏实的姿态,默默奉献着。

首 页 工作职责 通知公告 科技动态 学术活动 科研平台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