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
(试 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目 录
一、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
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三、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
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制定本办法。
一、审核评估指导思想及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下简称审核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审核评估坚持目标性、主体性、多样性、发展性、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
目标性原则。审核评估强调目标导向性,其过程是判断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和达成度,关注学校目标的确定与实现,改进与达成。
主体性原则。审核评估强调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旨在促进学校增强质量主体意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多样性原则。审核评估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考虑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引导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质量标准,形成办学特色。
发展性原则。审核评估强调过程的改进和内涵的提升,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注重建立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促进质量的持续提高。
实证性原则。审核评估强调依据事实做出审核判断,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作引导、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
二、审核评估对象及条件
1.审核评估对象。审核评估的对象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合格”及以上结论的高校,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得“通过”结论的新建本科院校,5年后须参加审核评估。
2.审核评估条件。参加审核评估学校办学条件指标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须达到《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规定的相应标准。
本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时间为2013年至2016年。
三、审核评估范围及重点
审核评估范围主要包括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以及学校自选特色等项目,涵盖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教学经费、课程资源及其他教学条件,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及实践教学的开展,招生就业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情况,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等。
审核评估的重点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进行判断。要考察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四、审核评估组织与管理
1.教育部统筹协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制定审核评估总体方案及规划和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计划,指导监督审核评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工作,制定审核评估具体方案和评估计划,指导学校开展评估工作。
2.审核评估实行“管办评分离”的原则,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评估中心)负责实施;地方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由各地具备条件的专门评估机构负责实施,没有专门评估机构或评估机构尚不具备评估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委托教育部评估中心或其他评估机构实施。
3.为规范审核评估工作,提高审核评估质量,由教育部评估中心组建评估专家库,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审核评估工作提供服务平台,专家队伍应吸收行业、企业和社会用人部门有关专家参加。审核评估专家须接受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统一培训。在审核评估组织实施中,外地专家一般不少于进校考察专家组人数的三分之一。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审核评估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并将本地区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和评估计划报教育部备案,经同意后实施。
五、审核评估程序与任务
审核评估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等。
1.学校自评。参评学校根据本办法和审核评估内容及上一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认真开展自我评估,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见教育部评估中心网页),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
2.专家进校考察。实施审核评估的机构应对学校提供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专家组在审核学校《自评报告》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查阅材料、个别访谈、集体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形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
《审核评估报告》应在全面深入考察和准确把握所有审核内容基础上,对各审核项目及其要素的审核情况进行逐一描述,并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达成度的总体情况做出判断和评价,同时明确学校教学工作值得赞扬、需要改进和必须整改的方面。
3.评估结果审议与发布。教育部评估中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年度就所组织的审核评估情况形成总结报告,报教育部。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对总结报告进行审议后,正式发布参评高校的审核评估结论。
审核评估结果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反映,与学校办学、发展直接相关。学校应根据审核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整改。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项目审批,包括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科及学位点建设、专项经费、教改项目、教学成果评奖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纪律与监督
推进评估工作信息公开制度,严肃评估纪律,实行“阳光评估”,鼓励社会参与,确保评估工作公平公正。
审核评估相关政策文件、《学校自评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审核评估报告》等,均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
审核评估工作广泛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教育部委托评估专家委员会,监督检查参评学校和评估专家以及评估组织机构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检查评估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受理学校申诉并仲裁。
教育部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对评估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做出严肃处理。
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审核项目 | 审核要素 | 审核要点 |
1.定位与 目标 | 1.1办学定位 | (1)学校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2)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
1.2培养目标 |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
1.3教学中心地位 | (1)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2)教学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
2.教师队伍 | 2.1数量与 结构 |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
2.2教育教学水平 | (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2)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
2.3教师教学投入 |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
3.教学资源 | 3.1教学经费 |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
3.2教学设施 |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率 |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2)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结构调整 (3)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
3.4课程资源 |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教材建设与选用 |
3.5社会资源 |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措施与效果 (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3)社会捐赠情况 |
4.培养过程 | 4.1课堂教学 | (1)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情况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促进教学的情况 (3)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的程度 (4)考试(考核)的管理与考试方法的改革 |
4.2实践教学 |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
4.3第二课堂 |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3)学生国内外访学情况 |
4.4教学改革 |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保障措施 (2)教学改革的示范性与应用性 |
5.学生发展 |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 (1)学校总体生源状况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3)学校提高生源质量的措施及成效 |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
5.4就业与发展 | (1)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
6.质量保障 |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质量标准建设 (2)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
6.2质量监控 |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 (1)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
6.4质量改进 |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
自选特色 项目 | 学校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 |
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
为服务于学校自我评估和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根据审核评估项目、要素和要点提示,拟定相应引导性问题。这些引导性问题,一般围绕学校“在做什么?在如何做?效果如何?问题如何?如何改进?”五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既包括定性内容,也包括定量数据。数据应是学校近三年(以学校自评年度为准)的年度数据。引导性问题起示范性作用,不具有限定性,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特色,选择不同的引导性问题。
1.定位与目标
1.1 办学定位
(1)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为何?
(2)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可度如何?
(3)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1.2 培养目标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度如何?
(2)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关系如何?
(3)学校师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如何?
(4)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1.3 教学中心地位
(1)学校在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如何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
(2)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教学的?
(3)学校各职能部门是如何服务教学的?
(4)学校在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师资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1)学校的生师比如何?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2)学校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3)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数量与结构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4)聘请境外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情况?效果如何?
(5)学校的师资队伍在上述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2 教育教学水平
(1)学校在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及加强师德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主讲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执教能力如何?
(3)学校实验、实践(实训)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何?
(4)学校是否建立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机制?效果如何?
(5)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3 教师教学投入
(1)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及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2)学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
(3)教师能否将自己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4)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情况?实际效果如何?教师参加校以上级别的教改立项课题的人数及比例如何?
(5)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情况?
(6)学校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4 教师发展与服务
(1)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如何?各二级教学单位是否有具体措施? 效果如何?
(2)学校建立的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开展工作情况?效果如何?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人均经费是多少?
(3)学校在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4)学校在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情况?效果如何?
(5)学校如何在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方面向教学倾斜?
(6)学校在关心与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教学资源
3.1 教学经费
(1)学校投入本科教学的经费是多少?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多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多少?
(2)学校教学经费能否满足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3)学校教学经费是如何分配的?是否有专门经费支持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否有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是否将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教学?
(4)学校教学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进行年度经费使用效益分析?结果如何?
(5)学校在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效益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2 教学设施
(1)高校的办学条件指标能否达到教育部教发[2004] 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的合格要求?
(2)学校的各类教学设施(实验室、课堂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设施、图书馆等公共教学设施)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及学生自主学习要求?
(3)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如何?利用率如何?
(4)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1)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有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2)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否建成了若干能够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3)新办专业的建设情况如何?其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4)学校在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时,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实际需要?
(5)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培养方案及其制定(修订)、执行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4 课程资源
(1)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课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2)学校课程总量多少?课程结构如何?双语课程、实践课程比例,是否符合培养目标需要?
(3)学校的教材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如何保障所选用教材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使用优秀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的比例?
(4)学校在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5 社会资源
(1)学校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与社会共建教学资源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
(3)近三年接受社会捐赠的情况怎样?其中校友捐赠有多少?
4.培养过程
4.1 课堂教学
(1)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执行与调整情况如何?
(2)是否有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相关制度与要求?教学内容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3)学校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先进的做法?效果如何?
(4)学校是如何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设成效如何?利用率与使用效果如何?
(5)学校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哪些改革?在加强考风考纪方面制订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4.2实践教学
(1)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什么?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
(2)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能否达到教学要求?
(3)学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及使用情况?
(4)学校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情况如何?
(5)学校是如何保障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的?
(6)学校是如何保障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
(7)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3第二课堂
(1)学校是否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哪些政策措施保障第二课堂建设?
(2)学校的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建设效果如何?
(3)学校是否制定了关于学生校(海)外学习经历的政策和措施?成效如何?
(4)学校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4 教学改革
(1)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2)学校有哪些激励和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政策与措施?
(3)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的成效?
(4)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5.学生发展
5.1 招生及生源情况
(1)学校总体及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如何?(如学生性别、民族、区域、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学生教育背景等)
(2)学校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生源质量?效果如何?
(3)学校为学生在学期间提供重新选择专业的政策如何?
(4)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1)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
(2)学校建立了什么样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效果如何?
(3)学校如何吸引和激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工作?参与面与参与程度如何?
(4)学校学生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如果设置)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效果如何?
(5)学校在学生指导与服务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1)学校总体学习风气如何?学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
(2)近三年学校公开处理的学生考试违纪、抄袭作业、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次数?
(3)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如何?
(4)学校是否建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
(5)学校在学风建设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4毕业生就业与发展
(1)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如何?
(2)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效果如何?
(3)学校是如何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与岗位工作?
(4)毕业生在社会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优秀校友?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如何?
(6)学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质量保障
6.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是否重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形成了怎样的质量标准体系?
(2)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模式是什么?结构怎样?
(3)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做到了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人员落实?
(4)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与素质是否满足质量保障要求?
(5)学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2 质量监控
(1)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方式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2)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等自我评估制度?效果如何?
(3)学校是否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良好氛围?
(4)学校在质量监控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3 质量信息及利用
(1)学校是否建立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制度?
(2)学校是否按教育部要求及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报告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运行情况如何?是否及时采集并上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4)学校是否按要求定期公布其他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质量信息?
(5)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与公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4质量改进
(1)学校是否定期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的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质量改进的程序与机制是什么,如何对改进效果适时进行评价?
(3)学校在质量改进中对已参加的外部教学评估(例如水平评估、专业认证等)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整改?效果如何?
(4)学校的质量改进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